4月21日上午,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对最新修改的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有关情况做了说明,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。
本次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,一至七年级以音乐、美术为主线,融入舞蹈、戏剧、影视等内容,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。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,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,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。
整体的课程设置上,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(2022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课程方案》)中明确指出,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,并且课程时长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例的9%-11%。对于课程设置,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课程标准》)要求:分学段教学。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。一至七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,融入舞蹈、戏剧(含戏曲)、影视(含数字媒体艺术)相关内容,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、美术、舞蹈、戏剧(含戏曲)、影视(含数字媒体艺术)等,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。
以音乐课程为例,具体的教学目标大致如下:在学生一至二年级阶段,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,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演唱、表演等艺术活动,让学生对音乐有基本的兴趣和了解;三至五年级,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,引导学生在艺术表演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,培养学生的创造力,展现学生个性,并且要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音乐;六至七年级,在艺术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,加强对音乐的感知,并通过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理解,增强文化自信;八至九年级,通过多年的音乐学习,让学生能良好地把握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,拥有能创编音乐短作品的能力,对生活中、社会上的音乐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。同时,要帮助学生掌握1-2项艺术特长。
对于课程的内容,《课程标准》中也提出要求,同样是以音乐课程为例,大致分为四类:欣赏、表现、创造、联系(融合),其中共涵盖了14项学习内容,包括音乐知识的教学、音乐技能的培养,并让学生学习自主创作一些音乐作品,最后,还涉及了音乐与生活、社会之间的联系。
不仅如此,《课程标准》中针对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。以六年级为例,这一阶段学生“听赏与评述”的学业要求中,指出学生要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并从专业角度分析原因,能分辨不同的演唱声部、不同乐器的音色,能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比如节拍、不同大小调,还要区分出不同类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等。同时,在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以后,课后服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生们能通过课后服务,参与不同的活动、学习新的知识。因此,在《课程方案》中明确,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,开展艺术活动,发展学生的特长。
在教学质量评价中,除了音乐鉴赏、参加艺术类演出以外,有一项要求被单独提了出来:要熟悉乐谱,能视唱。从学生的一年级开始,这项要求就放在了学业质量描述当中。从第一学段的“认识简单节奏谱和常用音乐符号,模唱简单旋律”,到第四学段的“熟悉常见的音乐符号和术语,识谱、记谱比较流畅和准确”,可见视唱对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性。
《课程方案》还提出,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业评价。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对此做出了说明: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、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,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、评价过程多样化,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面的、全方位的评价。
今年作为美育进中考的关键一年,《课程标准》中再次强调了学业水平测试要多方面综合考查,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相结合,避免以单一的分数衡量学生的水平,让艺术变为学科类考试。除此以外,学校尽量做到为艺术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提供基础,比如配备相关的教学设备(乐器等),或者是提供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室,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进行艺术展演、作品展示等的专门场所,改善学校内的艺术环境。
《课程标准》中提出,为了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,艺术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,要进一步完善艺术教研员的培训制度,汇集学科专家,帮助教师们解决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。
转之:北京日报客户端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目的是用于学习交流与讨论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(21398503#qq.com #替换为@)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。